觀音婢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歷史小說,作者是莒國海濱隱士,主角是長孫皇后李世民,主要講述了:從這本書開始,我要從女性的視角書寫唐朝後妃的故事。每當研讀唐朝歷史,我常常在想長孫皇后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她完美無瑕,史官的秉筆直書中都沒有記錄下她的一點缺陷。她幸運,擁有愛她的丈夫和兒女。可是,
第9章 安撫
大業十一年,一是因著李淵成績突出,二是因著雁門關一事楊廣對李家印象頗好,因此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討捕史。
“若是表兄逮著那夥子賊人,格殺勿論!反叛朝廷本就是誅九族的大罪,只殺掉戴罪之人已經很仁慈了,表兄切勿心軟!”
李淵照舊高聲應著,退出了皇宮正殿。這一次,他根本不打算再聽楊廣的話。為什麼要把造反的百姓都殺掉?只要擒殺賊首就可以了,百姓們還是不能殃及的,他們也不過是為了拼一把活下去而已。再說了此刻李淵已經有了起兵的念頭,那麼這些被賊首組織起來的百姓,如果經過訓練,也許正是不錯的兵丁。楊廣蠢,一次楊玄感造反的殺戮,令四方離心。他李淵可不會這樣,他會用自己的仁慈寬厚收穫天下歸心。
不過,在他離開家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去做。二兒媳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在小兩口成婚後不久就因為與斛斯政有交往,被貶為朱鳶縣主簿。嶺南瘴氣很重,楊廣此舉不異於流放了高士廉。高士廉不敢怠慢立刻上路,從此再無音訊。他是個至誠至孝之人,既擔心老母親無人照拂,又擔心妻子跟著受苦,便把妻子留下照顧老母,獨身一人前往嶺南赴任。在他離開之前,還把自己的大住宅賣了,買下兩座小住宅,一座供老母妻兒居住,一座供妹妹和外甥無忌居住。李淵和李世民都非常感動於他的為人,時時照拂他的家人。
半月前,世民休假回到大興,和觀音婢去探望了她的外祖母,回來只道是老人家身體不太好,因為掛念高士廉日夜流淚,已經臥床不起了。李淵便派人前往嶺南,打探高士廉的消息。今日,他在進宮的路上收到下屬報告,已經有了高士廉的消息:他身體健康,已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為司法書佐。嶺南地區已經大亂,官民皆不奉朝廷詔令,地方官可以說是土皇帝。但不管怎麼樣,高士廉是安全的。而且,李淵的下屬還帶來了高士廉給家裡的書信,因此他要把這信交給兒媳長孫氏,讓她快點回家捎給外祖母和舅母。
且不說觀音婢收到信以後多麼地感謝李淵,也不說高士廉母親聽完外孫女讀的信之後精神大好,高士廉妻子鮮于氏多麼千恩萬謝,我們這一節只說觀音婢的公公李淵。
前邊說了,天下大亂,嶺南地區官民皆不奉詔。李淵到了楊廣安排他鎮守的地方太原,便把朝廷委派給自己的“討捕使”一職,改成了“安撫使”。這一名稱的改變頗有效果,太原地區緊張的氛圍隨著李淵安撫誠意的逐漸顯露而緩和。只月餘時間 ,唐公李淵的名字就在官民中間傳誦。太原地區附近活躍的小股賊寇大部分已投入李淵麾下,晉陽城裡時不時發起暴動的亂民也開始正常營生了。李淵到了太原的第三個月,晉陽的商鋪也已經陸陸續續開張了。
李淵為了抒發心中的暢快之情,又一次帶著李世民在晉陽郊外策馬奔馳。
“這麼看來,咱們的思路是對的。安民保生產,收編那些流寇盜匪,太原自安。兒啊,為父既然請旨將你從雲定興處調來為父身邊,你就要跟為父一起守好太原這塊地盤。這裡可是咱們打基礎的好地方。為父得去朝廷打點一下,爭取讓皇帝把太原名正言順給咱們。討捕使和留守,對咱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李世民回首看著晉陽城,晉陽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閃著耀眼的金光。他又想起暮氣沉沉的大興城,對比如此明顯,好似命運已經在冥冥之中開始了新的安排。
太原是大隋北部邊境的軍事重鎮,為了防範突厥入侵,高築城、深挖池,城裡守軍兵強馬壯,儲存的糧餉幾年都吃不完。李淵一直覺得,自己能夠到太原來絕對不是偶然。如果楊廣不願意把太原給自己,那也要費些功夫爭取過來。如果楊廣能夠安排自己擔任太原留守,雖然那也需要爭取,但是就會輕鬆很多。如果太原完全到了自己手裡,那麼李淵就完全可以認為,上天已經授意自己奪取天下了!
不久之後,李淵奉命去追繳毋端兒及其眾,駐紮在龍門,毋端兒率領數千名手下圍住了這座城池。李淵目測這些人,雖然聽從毋端兒號令,也似乎接受了一些訓練,但是步伐凌亂、列隊無章法,高矮胖瘦各異,確實是一群烏合之眾。李淵深知,這已經是毋端兒能夠帶出的最能打的手下。其他的說是人數浩大,不如說都是沒活路了追隨者吃口飯的老百姓。李淵站在城門樓上,眼看著毋端兒騎在馬上,頗有一股浩然正氣,忍不住在心裡嘖嘖感嘆。可是沒有辦法,經過前幾次試探,毋端兒都沒有歸順之意,生逢亂世,狹路相逢歷來是你死我活。
“我毋端兒佩服唐公為人,可你是楊廣任命的官員,我可以投降唐公,但絕不屈服於楊廣!”
李淵在心裡喟嘆一聲,帶著十餘騎衝出了城門,趁著毋端兒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李淵他們已經連著發出七十餘箭,箭無虛發,其中李淵第一箭就對著毋端兒穿胸而過,一招斃命。你是個英雄,希望你沒什麼痛苦。李淵看著毋端兒的手下如潮水般退卻,擺擺手示意自己的守軍不必再追趕,回到了龍門。
毋端兒一死,龍門守軍並未再與造反的眾人發生大的戰鬥。李淵採取安撫的策略,跟隨毋端兒的數萬百姓皆歸降,龍門各州縣遂安,但其官民並未歸服於朝廷而是歸心李淵。其中,數萬百姓中青壯年男子皆投入李淵麾下,李淵的力量一下子得到了壯大。
到了這個時候,李淵的政治才能又一次得到了發揮。他在給楊廣的上表中稱,自己帶領將士經過數日激戰,斬殺賊眾一萬多人,投降六萬餘人,如果一下子殺掉這麼多人可能會激發民變。因此,先把這六萬餘人聚在一起看管起來,待楊廣下旨再說。楊廣不疑有他,六萬餘人的確很難處理。於是他便沒有下具體的旨意,讓李淵“相機行事”。不過,楊廣因為這事也增添了一些聰明,他開始認可李淵在招撫方面的能力,反思如果殺掉太多歸降的人會引起更大的動亂,於是在不久之後,主動把李淵的官職改為太原道安撫使。
討捕還是安撫對李淵來說已經不重要了,該打的仗還是要打的,不該殺的人他也是絕不會殺的。只不過他現在並不想跟自己的表弟翻臉,也不想落一個謀權篡位的名聲,因此楊廣自己提高了覺悟,他也還是很開心的。
而此刻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從河東郡傳來消息,他們在該地區安撫百姓、聯繫豪傑,做得非常成功。建成是個謹慎的人,跟好大喜功的楊廣截然相反。他腳踏實地地幹著父親安排給自己的事情,一點一點為那個李家共同的夢想而努力。他的心裡越來越忌憚跟父親朝夕相處的二弟李世民,可他很清楚,現在他們團結一致尚有一線生機,如若兄弟鬩牆,只怕都會死無葬身之地。他想起來了袁紹,他知道父親比袁紹要英明果決的多,只怕比起曹操也更勝一籌,他由衷地希望自己和弟弟現在不要成為袁家那些不肖之子,也不要變成曹丕和曹植的樣子。
李世民的心裡也忌憚著在河東老家打根基的大哥李建成,他甚至有一種感覺,自己和大哥早晚有一場你死我活的拼鬥。因為在他追隨父親在太原平亂的這些時日里,他越來越享受那種被官民由衷尊崇的感覺。他看著自己手下軍紀嚴明、精神抖擻的將士,看著太原地區逐漸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老百姓,已經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但他也知道,現在不是跟大哥搶奪繼承地位的時候,如果他不顧大局,那麼只能落得全家覆巢之下無有完卵的地步。那樣的話,他就對不起將士和百姓,也對不起父親的看重,更對不起在家中苦苦等待自己的觀音婢。
觀音婢,夫人,世民好想你啊……我有太多太多話壓在了心裡,除了你,我不能跟任何人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