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计(一)
这几日何清瑶不顾劝阻跟着兄嫂下地,柳婉茹跟着姥姥何黄氏照顾菜园子和操持家计。
十二岁的小姑娘对种菜和养护果树有浓烈的爱好和耐心。
几日功夫,何家菜园就变得井井有条,杂草只余了少量,搭架重新固定好,施过肥水的菜显得鲜嫩水灵。
菜园看起来别样有美感。
三棵正在坐果的青葡萄剪枝后、都喷上了自制的稀石灰水、青蒿汁。柚子树和柿子树也减去了部分枝果。
柳婉茹独自一人在地里忙碌几天,便显出这样的成果,喜的何家姥姥合不拢嘴,抱着外孙女直夸能干。
小姑娘也帮着姥姥做饭做家务,每每也总愿意多花些功夫做吃食。
今日上午便拉着和姥姥何黄氏一起推豆腐,每人留了一大碗豆汁,凉拌了一大盆韭菜嫩豆腐,调上醋汁。
又蒸了大盆茄子,手撕后调上热豆油浇在辣椒面蒜末葱花上,蒸了玉米面红薯饼子。
有干有稀,香辣爽爽又鲜香,大夏天的一家人都觉得好吃。
晚上又油煎了老豆腐,用黄豆酱红薯粉勾芡的汁焖,吃起来像肉一样,又比肉清香。
因夏天,豆腐不耐放,又压了一部分豆干装在小篮子里吊在灶房的出烟口熏着,一部分放在灶台上烘干。
烘干的豆干次日清晨便用油辣椒焖炒成了麻辣香干,装进陶罐里能吃好几天。
再剩下的一点油炒了腌过盐水的小黄瓜,配上红薯杂粮粥,一家人吃的极香。
麻辣香干更是被表弟妹当成了零嘴吃。
何家大舅母冯小菊连连夸赞,“这婉茹年纪虽小,饭菜做的确实好,看来得母亲和清娘真传了。”
何家二舅母王兰娘也笑着也接话,“娘和清娘做得好,那可能是做饭的时日长久,熟能生巧的缘故,婉茹和舅母讲讲你饭菜做的好吃秘诀是什么?”
柳婉茹抿嘴一笑,看了一眼姥姥和母亲,见她们只是笑着望她并不说话。
便大大方方道,“二舅母抬举我,我就献丑在家人面前表达一点浅见,我就是觉得做饭不仅是能填饱肚子,还能愉悦心情,表达对家人的情谊。带着情谊和心意,谦恭耐心的做好每一步,再普通的饭菜也能烧出不一样的味道。所谓是用了心,便有感觉,带着好感觉做的饭大抵有如神助。”
柳婉茹说完顿了下,“食物的原材料也特别重要,新鲜的食材才有好口味。”
何黄氏点点头,“婉茹丫头读过书就是不一样,说的十分在理。”
其他人也点头附和,好似就是这份心境难得。
何润泽似有感悟,匆匆几口吃完,便奔去了房间。
何家大舅母故意瞪圆眼睛,歪着身子,指着何润泽的房门嗔怪道,“这莫不是婉茹给了润泽灵感,要做出好文章来。”
其他人顿时都哈哈大笑起来,饭桌上的氛围和乐融融。
何家村虽然也在长江中下游地段,但不在河流边上,处于大山中间的丘陵地带。
而柳家村就恰好靠近一个小河的支流,说是小河,河面宽的地方都有二十来米。
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小渔船,吃鱼方便不说,夏天两岸莲花盛开,城里来游的百姓也多,泛舟钓鱼采莲子,很是给柳家村的村民增加收入。
加上柳家村地势偏低,土壤也肥沃些,浇水灌溉不需要太勤又方便,其产出也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只是遇上洪涝便会损失惨重。
可尽管如此,柳家村也是附近有名的富裕村。
柳福一家算是村里中等人家,早年柳福出去跑生意赚了些钱,置办了十亩水田,柳家村基本都是良田,比何家村每亩收入要多三四分之一。
加上柳福本身分了父母四分之一家产,后因柳懿之的缘故又得了四分之一,相当于继承了父母五成家产,又有四亩好田,三亩旱地。
又因柳懿之是秀才,可以免个人名下五亩水田和五亩旱地的赋税,免除个人徭役。
何清瑶种菜种果树每年补贴家用十两。
这样下来,就算柳家其他人不是很擅劳作不勤快,把水田租出去七亩,早晚稻都收些租,日子也过得富足轻快。
何家村的土地相对就比较贫瘠,基本靠人来肥土和浇水,所以村民甚是辛劳。
今年偏干旱,人们就更加忙碌。
因今年多了何清瑶母女两个熟手劳动力的加入,何家效率也加快了些。
往年七月,何黄氏和两个儿媳妇忙着晒各种干菜、做腌菜、打柴,何家男人们忙着给八亩水田和十亩旱地浇水、排水,要准备早稻收割,同时要准备育晚稻秧苗。
而今年何黄氏只是带着柳婉茹和几个孩子,儿媳和女儿忙完回来打打下手,便做了霉豆腐、晒了各类干菜、腌制了足足七大坛子小菜和辣酱。
不是两个舅母不能干,实在是柳婉茹跟着母亲做惯了家务活,又会安排计划,连姥姥何黄氏都是按着柳婉茹的计划走,省了不少功夫又松快许多。
其他人每天从地里回来都顺便去山上带回一捆柴禾,应何清瑶要求打了比往年多两倍的柴禾。
渐渐不只是灶房里面堆柴火的地方满了,后院和前院也在陆续填满。
早稻熟了,抢收开始,因今年劳动力充足一些,别的琐事也都提前完成,何黄氏和柳婉茹便没有下地。
何润泽却停了四日,下地收割和帮忙运稻禾。
收割、晒干、脱粒、保存,这些都需要人力,何清瑶即使带着加了围帽的竹笠也晒得脸通红,明显廋了一圈,晚上也是倒头就睡。
柳婉茹看着心疼不已,想着法子给大家加餐。
何家平时都是正午一顿干的,早晚两顿稀的。
这几日除了早上,中午晚上两顿都是干的,但是油水就只有中午有。
而且人多,几个孩子也是能吃的时候,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只有两三片肉。
柳婉茹便在午后带着几个孩子去自己收割后的水田里捉泥鳅、黄鳝、捡田螺,这边水塘都是有主的,隔山的河孩子不能去,又远又危险,所以鱼是吃不着。
两天将几亩水田捡的差不多,泥鳅黄鳝捡了三大木盆,田螺竟也捡了三大桶。
晚上又和何润泽带着灯笼和几个孩子去捉田蛙。
每天便多了泥鳅豆腐汤、泥鳅蛋花汤、辣椒干煸泥鳅、黄鳝黑豆汤、酸菜水煮黄鳝、田蛙焖田螺、香辣田蛙、焖汁田螺,份量也不少,给大家肚里增加了不少油水。
何家的主劳力们看着就精神许多,几个孩子也眼看着长。
连续忙了小半个月,晒干的稻谷都运回了仓里。
大家才长松口气,打算休息一两日,便要带着大黄牛去翻水田曝晒三四日,再下肥,再两日便要育晚稻种。
没办法,何家村水田珍贵,只能这样轮耕着来,要等十一月晚稻收割后到来年三四月才能休耕养田。
早稻是产量最高和最好的米粮,亩产能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晒干脱粒后二百三十斤左右,平均能卖到十八文一斤,每亩收入折成银是四两多一点。
大泰朝水田的赋税比旱地要高出六倍,无特殊情况必须交粮,一年一交,交米一百六十斤,晒干的稻谷二百斤,要交到七成。
这还是这几年朝廷经济政治稳定,泰元帝重视农耕和百姓的结果。
三年前基本要一年交两次赋税,早晚稻都要交五到六成。
旱地赋税直接交银两,每亩半两银子,因此百姓都积极开荒,家中主粮都是来自旱地的玉米、红薯、豆类、花生。
交完赋税剩下的三分之一粮再卖出去,用这钱交完成年男丁的每年二两的徭役税,几乎就不剩什么了。
收成不好的年份还要额外贴补钱进来。
何家比不上柳家,但在何家村也算中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