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乌斯高原保卫战
乌斯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这正是当时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往日这个人们谈之色变的生命禁区,现在成了人们最为向往的生命天堂。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华夏国在这场灾变中的损失最小,他们尽最大可能把大量人口从低海拔地区迁移到了乌斯高原地区。不仅如此,华夏国还从人道主义出发,接纳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难民。
如果照此发展,那么人类文明的火种将在乌斯高原延续。
以乌斯高原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可以容纳大约两亿人,可是难民潮让那里一下子涌入了近十亿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人做出牺牲,为其余的人类腾出生存空间,可是该由谁来做出这样的牺牲呢?
当时全球幸存的近二十亿人中,有十亿人集中在乌斯高原,其中华夏国人占八亿左右,当时的华夏国国人在那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可是世界各地源源不断有人涌向乌斯高原,愈发紧迫的生存环境让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随着乌斯高原人口的膨胀,华夏国人意识到不能无限制接受难民,于是便收紧了难民接收数量,这导致有接近一亿人被阻挡在了乌斯高原外围地区。这些难民大多集中在海拔2500米到3000米之间的区域,主要在当时的西海省东部、西域北部和天府省的西部,但这并不是一个适宜生存的海拔高度,人类在这个范围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三年。
就在这个时候,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又有了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人类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了。
巨大的恐慌和生存压力,终于引爆了人类之间的战争。
其他国家的难民要想到达乌斯高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空运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可是空运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灾变初期,华夏国允许搭载难民的航班直接降落在乌斯高原的几个机场,后来难民政策缩紧后,国外的飞机一律不得进入高原。难民们只能飞到乌斯高原周边的机场,一时间凡是能飞到华夏国的飞机都一票难求。通往天府省、长春省、西海省等这些机场的机票更是价比黄金,因为降落到这些地区后,难民们只需要再走很近的距离就可以到达乌斯高原的边缘,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地区的生存条件已经好很多了。
更多的人只能降落在远离乌斯高原的地区,甚至连广府这样的低海拔地区的机票也很珍贵。但难民想从广府进入乌斯高原,其在旅途中可谓九死一生。因为这时候的火车已经停运了,难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前往,最好的办法是能找到一辆车,这倒是容易,因为汽车遍布在这个空城的任意一个角落里。
公路系统也已经完全瘫痪了,想开车上高原变得非常困难,最顺利的情况也需要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人们只能戴着防毒面具,否则时间一长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可能就此倒地不起。一个防毒面具最多只能使用两个小时,用完后如果不及时更换滤芯就只能等死。所以难民们通常都是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防毒面具的滤芯,如果运气好,他们就可以在用完这些滤芯前抵达乌斯高原的边缘。
生活在乌斯高原的边缘虽然不会让人立刻死去,但这里并不是适宜生存的区域,这里的氧气浓度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五,生活在这里相当于慢性自杀。徘徊在不适宜生存区的难民们知道,要想活下去,进入乌斯高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挡在他们面前的,是华夏国为了阻挡他们,而效仿自己的祖先修建的新的长城。
在死亡的威胁面前,难民们选择了殊死一搏。
从后来的形势看,难民们发动的战争看起来是有别国政府参与的、蓄谋已久的,因为这些难民大军中隐藏着大量别国政府的正规军。因为华夏国对海拔三千米以下区域的开放政策,很多国家的军队被以难民的身份运输了进来,而随着他们一起秘密运进来的还有大批的武器。由难民们组成的动乱军,和小规模成建制的外国军队对华夏国人驻守的长城发动了空地一体化攻击,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星期,就有二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灾变发生后,各国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军队来应对灾难,一开始让军队负责应急救援,后来负责维持治安,到最后负责控制社会动乱。如果灾难会让人类失去一切,那么军事力量一定是他们最后失去的一样东西。尽管损失惨重,但各国的军队却都相对保留完好,这也是导致后来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敌人几乎在各个方向发起了进攻,但随着当年参战的老辈人的去世,很多战斗的经过都已经被人遗忘了,其中一个老辈人给我们讲述的他参与的昆仑垭口守卫战,倒是在我们寨子流传了下来。
因为有正规军的参与,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异常激烈,两军在格里木河流的出口展开了混战,双方动用了包括导弹和飞机在内的高科技武器。
尽管华夏国在一开始有一些猝不及防,但他们的军队很快就掌控了局势,用很短的时间就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但这一切还只是个开始。难民进攻只是一次试探,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着。
世界局势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分为了两方,一方是拥有乌斯高原的华夏国,而另一方,是对生存极度渴望的外国——所有除华夏国以外的国家。以漂亮国为首的同盟国家为主体,纠集了剩余仍有一些战斗力的国家,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多国联军,发起了对乌斯高原的争夺战。
这是真正的世界大战,一场为了生存而爆发的战争。无法说清楚哪一方是正义或者邪恶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华夏国在当时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放弃了对海拔2500到3000米之间区域的直接管辖。这个区域虽然不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但将其当作一个中转基地却是完全可以的,多国联军就是先登陆这块区域建立军事基地,然后以这里为跳板进攻高原地区的。
多国部队集结了将近两千万人,主要包括从肃州方向进攻的漂亮国军团接近三百万人,从天府省方向进攻的扶桑军团一百余万人,从长春省方向进攻的东南军团近二百万人,从西部葱岭方向进攻的欧罗巴联军三百余万人,从拉雅山南侧进攻的天竺军团约四百万人,以及加入这些大国军团或者是零散发动进攻的其他国家的军队,共六百余万人。这些还只是正规军的数量,如果加上民间武装,那规模更是难以计数。
这是另一场人类的浩劫,双方为了生存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人类历史上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可是和乌斯高原保卫战相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战争从太空打到陆地,华夏国首先攻击了外国的卫星导航和侦查系统,自己的导航系统随即受到了攻击。失去既有的卫星,双方都没有能力发射新的卫星,而一旦失去了卫星系统,战争的模式瞬间回到了上个世纪的水平。
太空战结束后是制空权的争夺,大规模空战持续了接近三个月。因为飞机具有高机动性和远程投运能力,也是人们逃亡的时候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各国在迁往高海拔地区的时候丢弃了很多东西,但却保存了大量的飞机。因此空中力量也是各国军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分,联军调往华夏国的战机数量高达三千架,这在当时的保障能力下已经是极限了。
为了争夺制空权,双方的战机在空中日夜厮杀,多国联军战机数量众多,而华夏国则有地利的优势,两边打得难解难分。华夏国很聪明,因为战机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很少发动大机群作战,而是采用了被称为“空中游击战”的战术,经常用少量飞机将敌人的机群引入地面防空导弹阵地而予以歼灭。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尚存的工业基础,一直到最后华夏国都没有完全丧失制空权。
因为在灾变中全球的工业能力都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已经没有国家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战斗机了,所以先进的三代机和四代机打一架少一架。华夏国的形势尤为严峻,有限的先进战机打完后,一部分二代机也被搬了出来,最后竟然连民航飞机都被改装成了战斗机。
空战的规模空前巨大,可与陆地战争相比,空战又显得不值一提了。
大规模空战结束后,漂亮国军团率先发起了进攻,随后多国部队几乎在同时从各个方向都发起了进攻。地面战争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因为联军的补给已经几乎要断绝了。要想维持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除了武器装备和粮食以外,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防毒面具。但此时各个国家的后方都已经残破不堪,他们几乎是把最后的家底搬了过来,如果短时间内攻不破华夏国的防线,那么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
清晨,睡梦中的华夏国昆仑山守军被一阵奇异的响声惊醒,他们纷纷茫然地朝着声音来源的方向看去,然后他们就看到了让人不可置信的一幕:东方的地平线上,黄沙伴着初升的朝阳滚滚而来,在黄沙的背后,震天的轰鸣声由远及近。
坦克!
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率先察觉出了危险,他的一声惊呼像一声炸雷一般瞬间惊醒了所有人。
坦克!敌人上来了,准备战斗!
守卫部队如同受了惊的蚂蚁一般骚动了起来,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武器,进入了自己的战位。
炮火准备!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隐藏在后方的大炮瞬间将一阵弹雨倾泻到了对面,可是漫天黄沙的气势却一分都不减少,仍然如旋风般扑向了守军的阵地。几乎同时,隐藏在沙尘后面敌人的远程火炮也开火了,一颗颗炮弹重重地砸在堡垒上。
几轮炮击过后,前沿的战士终于看清了敌人的真面目,数以百计的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为前阵,后面跟随着密密麻麻如蝗虫般的步兵。守卫昆仑垭口的华夏国守军只有一个军五万余人,可他们对面的敌军有接近五十万。
阵地进入敌人坦克的射程后,坦克也对的炮火也砸向了守军的堡垒,堡垒前面守军构筑的前沿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焦土。尽管战争已经爆发几个月了,但是大部分战士都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在和平年代长大,很多人都被这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因为如果他们战败,意味着自己的民族将丧失生存的权利!
在清扫完前沿阵地后,敌人的步兵如潮水般向垭口的守军发起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