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有很多,我最喜欢这本灾变后五十年:手电筒都算高科技,作者是贝道尚,主角是革黎一 一,主要讲述了:未来的某一天,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急剧上升,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只有高原地区成了人类最后的避难所。为了争夺最后的生存空间,世界大战在乌斯高原爆发,导致适宜生存的空间更加减少,人类文明就此
第1章 危急爆发
“你们能活下来都是幸运的,这年头能活着就不容易。”这是德勤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于这句话,我是很理解的,我们的日子过得太难了。
“可是现在和以前比起来,活着只不过是活受罪!”这是德勤爷爷常说的另一句话。
这句话我常常理解不了。
德勤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是寨子里最老的人,也是大家嘴里的“老辈人”。这个“老辈人”的说法,除了指他的年纪长以外,更多的意思其实是指他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一个在德勤爷爷嘴里到处都流着奶和蜜的时代,也是一个我常常做梦会梦到的时代。
“在我们那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哪用得着干农活啊。”德勤爷爷看着我们这帮刚收割完青稞的半大小子,有些心疼又有些无奈地叹气。
德勤爷爷又在说一些我们都没法相信的事情了,哪有男人长到十六七还不用干农活的?
“德勤爷爷你又在吹牛了,你们那会孩子们不干农活,那谁干呢,大人吗?”和我从小一块长大的邻居,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三九,躺在刚放下的青稞垛上,气喘吁吁地问。
“大人也不干,都是机器干,耕地用拖拉机,播种用播种机,收粮食有收割机,那会一亩地能产一千斤粮食。”德勤爷爷无限向往地追忆着过去。
“一亩,一亩是什么?”三九不解地问。
“唉,我得多跟你们说说过去的东西了,要不然等我哪天闭了眼,这些事情就没人知道了。”德勤爷爷叹了口气接着道:“以前的人们用亩来划分土地,一亩大概就像你们今天收青稞的那块地那么大。”
“一千斤!”我们同时发出了一阵惊叹。虽然我们还不太懂“亩”这个概念,但我们知道今天在收割的那块地有多大。那块地算寨子里水土比较好的一块了,可是年景好的时候,那块地产的青稞最多也就三百来斤。
我们都是从小在地里刨食长大的,要说那么大一块地能产出一千斤粮食,打死我们都不会相信。
看着我们张口结舌的样子,德勤爷爷有些好笑,继续说道:“这还是一般农田的产量,有些高产的农田,能产两千多斤呢。”
哈哈哈!
我们一个个乐不可支,好像戳破了一个恶作剧一般高兴。这可就真的是德勤爷爷在吹牛了,说一亩地产一千斤我们还能勉强想象,可是要说产两千斤,那除非种地的人是神仙。
德勤爷爷好像预料到了我们会是这种反应,砸了咂嘴道:“你们去把青稞晾了,我给你们讲讲以前的事情。”
“好!”一听到德勤爷爷要“讲古”,我们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疲惫感一扫而光,纷纷起身挑起身下的青稞垛往晾谷场跑去。
等手忙脚乱地把青稞摊在平地上,我们纷纷奔向寨子里的老土墩,都想找个好一点的位置。
寨子里一到晚上就没什么事做,除了看星星看月亮,也就是听德勤爷爷“讲古”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
今天晚上月亮很亮,照得地上一片银白,倒是省下了火把。我跑回家拿来两个烤饼子,赶忙跑到寨子中央的老土墩,可还是去晚了一点,老土墩周围已经被人围满了。
“革黎,这里,位置给你占着呢!”人群中的三九冲着我猛地招手。
我心里一喜,赶忙挤了进去坐到三九旁边,顺手拿了一个烤饼子给他。我知道这家伙饭量很大,吃东西没够,而他们家晚上又不吃饭,所以他肯定早就饿了。
三九喜笑颜开地抓过烤饼子,我们俩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这是我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
等了没一会,德勤爷爷慢悠悠地地走了过来,他一出现,人群自动腾开一条路。有人想帮把手搀扶他一下,被他不客气地推开了:“我还没那么老!”
德勤爷爷是我们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对他的这份特别的尊重,除了他懂得东西多以外,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老辈人”,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
我们总觉得,只要有他在,我们和那一个如同梦一般的旧时代就还有一丝联系,那个时代就还没有走远。
据德勤爷爷说,一切都要从五十多年前说起,那场引起世界巨变的灾变来得一点征兆都没有。
说完全没有预兆也是不准确的,在大灾变发生以前,世界已经显得很不太平了。
先是六十多年前爆发了持续数年的病毒感染,导致全球几百万人死亡,然后就是极端的气候灾难,干旱和洪水反复交替。
世界经济在这些事件中遭受了一轮轮重创,重压之下世界各地的冲突愈发激烈。有人说那时候的世界就像一个火药桶,只要有一个小火星就可能引爆全球大战。
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世界大战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引爆。
六十多年前,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环境监察中心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球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莫名其妙地升高。
在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地球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是恒定的,大体保持在21%左右。可是从某年的某一时刻起,氧气含量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增加了接近5%。
科学家们为此伤透了脑筋,找出了各种解释。有人说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减少,地球上的植被过量恢复,导致氧气浓度增加;还有人说是恰恰相反,因为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海洋中的蓝藻大量繁殖,蓝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过量的氧气;甚至有人说氧气是太空中的陨石带来的。
最后证明,这些解释没有一种是成立的,但空气中的氧气却还在不断增加。到过了五年前,海平面高度的氧气浓度整整翻了一倍还多,达到了惊人的45%。
起初大气含氧量增加了的时候,大家觉得还挺舒服,因为充足的氧气让人们精力更加旺盛。但随着氧气含量的不断上升,其恶果逐渐显现了出来。
人在高浓度的氧气中几乎无法长久生存,在当时的沿海地区,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人类最多只能在那里生存半年左右就会死亡。
低海拔地区的氧气含量增加最为明显,那些以前人们趋之若鹜的沿海地区,瞬间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死亡禁区。
人们开始大批从沿海地区向高海拔地区逃亡,但是很快,高海拔地区的氧气含量也在快速上升,适宜居住的海拔从一千米增加到两千米,又从两千米增加到三千米,最后到了四千米,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五年之内。
勉强可以生存的海拔在三千米左右停留了大约两年,人们称这段时间为“小稳定时期”,也称为“虚假稳定期”。
在东亚希亚,扶桑国只有富士峰和南阿尔卑斯峰等一小片高山地区还适合生存,高丽国几乎全境沦陷,只有靠近常白山的一小片区域还能勉强立足。
在欧罗巴,原来大部分国土就在海平面以下的兰花国损失最为惨重,仅在灾变发生后的第二年就损失了百分之十的人口,到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损失了百分之七十。
其他国家也好不到哪去,拉夫国、波力国等平原国家几乎重蹈兰花国覆辙,而兰西、意志等大国虽然可以依靠阿尔卑斯山苦苦支撑,但也是损失惨重。随后的几年,欧罗巴的生存空间很快就被压缩到了阿尔斯山和加索山等山脉的周围。
在奥洲,因为没有什么高大的山脉,又远离其他大陆,奥利亚的损失极为惨重,大批无处可逃的人只好到南极高原避难,而那里的严寒气候也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人。
这些地区的情况还不算最糟糕的,尽管损失也极为惨重,但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迅速组织生产力生制造出了抗氧防毒面具和隔离仓等设备,这些设备拯救了数以亿计的人命。
在撒哈拉洲,那里几乎变成了人间炼狱。撒哈拉洲不仅海拔低,而且没有什么工业能力,人们只能死命争夺高海拔地区。所以那里率先爆发了因为争夺高海拔地区而引发的战争,人们在乞力马罗山、肯亚山、玛格丽峰等周边爆发了激烈的争夺。
战争毫无策略性可言,当时的大部分撒哈拉洲国家的政府已经瓦解,各个部落和散乱的武装团伙之间爆发了血腥而低级的争夺战。首先是热兵器对抗,飞机、坦克、机枪对轰,在耗尽弹药储存后,战争进入了以身相搏的冷兵器阶段。
在撒哈拉洲发生的战争,可以看作是后来世界大战的一次预演。
作为当时唯一超级大国的漂亮国,展现出了应有的应变能力,他们迅速开发出了便携式抗氧防毒面具,因而在灾变初期挽救了大量国民的生命,截止“小稳定期”漂亮国只损失了两亿人口,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灾变发生后的短短五年内,全球人口就损失了接近五十亿。
在“小稳定期”的两年里,氧气含量似乎不再上升,但海拔三千米以下的区域几乎成为了死亡禁区,即便有人存活,也不过是靠着防毒面具苟延残喘。幸存的人们纷纷逃亡,聚集到了高海拔地区。
一切都让人猝不及防,高海拔地区成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而拥有最多高海拔地区的国家是华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