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情小说有很多,我最喜欢这本穿越农女升职记,作者是柠萌兮柚,主角是唐小末萧墨宸,主要讲述了:前世,唐小末孤儿一个,尝过生活的百般滋味,吃过常人吃不了的苦,每天为了碎银几两累死累活,早出晚归。最终劳累过度年纪轻轻的猝死了。大概是上天可怜,让她穿越到了异世同名同姓的这个唐小末身上,而她依旧是个孤
第3章 制作过滤器
结果是两手空空的去又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这时候已经中午了,午饭还没着落,连口喝的水都没有。
村里人没有午睡的习惯,好些长舌妇中午喜欢坐在村口大树下扯闲天,她要是去村里打水需要经过那个位置,突然变聪明这事儿就藏不住了,况且最近干,村里人去打水都需要守水(农村的说法,意思是家里小孩守在井边挨个排队,等水渗出来舀到自家桶里面,一家舀满才到下一家)。她要是去了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打上水。
思前想后,唐小末拿起自己的小陶罐装了点米往村外的河走去,那条河隔村不远但是也不近,会有村里的姑娘小媳妇儿去那边洗衣服,她跟唐芹以前都是去那里洗的,最近也是干的几乎见底了。
唐小末到了河边,迅速找了一个隔村里人洗衣服较远的地方,用树叶子打了水上来淘米,河里的水已经见底了,舀起来的水也夹杂着泥沙,唐小末犹豫了一下,最终放弃了淘米,开玩笑这可是古代,要是得了结石那还了得。
回到茅草屋,唐小末把陶罐放下,沿着小路,一路上避开人群往村东头走了去,那一块有一小片竹林,找一个竹筒应该不难。
到了竹林,唐小末却犯了难,啥工具也没有,怎么弄一个竹筒呢。愁人呐!
唐小末在竹林寻了好久,终于找到一个差不多两拃长的别人砍坏了缺口不要的竹筒,再用衣服兜了一些地上的干竹叶,回了茅屋。
她的小茅屋就在山脚,最不缺的就是柴了,找了一根较粗的,用尖锐的石头在上面打了个坑,又去找了一些山上的枯枝烂叶,最外面放上刚刚拣的干竹叶,开始了砖木取火。就在她自己都要怀疑自己跟原始人相比谁智商高时,终于冒出了火星,引燃了枯木。
唐小末迅速把小一点的枯枝一根一根小心的放上去,小根的引燃以后开始放大根的。拿了一根燃着的树枝在竹筒底部烫了一小个洞,再挑出一些已经烧好的碳放旁边等会儿做过滤器用。
然后用尖石头在地上刨了一个坑,先铺上枯叶树枝,然后再把烧已经烧黑的碳放进去,最后把燃着的碳放进去,用烧黑的碳盖了再盖上一层土。
这样火种就保存下来了。
唐小末在李氏给她收拾的唯一一件换洗衣服上撕下一小块布,拿着陶罐,竹筒,碳到了河边,在河边找了一些较干净的鹅卵石,沙石和细沙。
凭着初中化学教的制作过滤器的方法用这些简易的东西做了一个竹筒过滤器。经过多次改造以后,过滤出来的水终于是清水了。
竹筒口比陶罐口小,唐小末一只手拿着竹筒过滤器,另一只手用树叶舀了水倒下去。
把米淘了还喝了点水之后回去了。
把火种扒拉出来烧了一堆火,拣了三个大石头架上,放上陶罐,唐小末终于吃上了饭,糙米很喇嗓子眼,但唐小末一点也不在乎,她前世也吃过很差的粮食甚至饿过肚子。
吃过饭,把火种保存好以后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唐小末在屋里烧了堆火,听说狼怕火,其他东西不知道怕不怕,但愿是怕的吧!
唐小末还是浅眠,又因为想着事,天没亮,便醒了,把陶罐装满一陶罐米,并去河边淘好以后,拿着竹筒过滤器提着剩下的米出了门。
她以前没去过镇上,不知道路,但她知道村里有些条件较好的去镇上是在村口坐李村长家的牛车,一个人一个铜板,天不亮就出发。她早早的到了村口躲在草垛子后面,等村长家儿子李大牛赶着车往镇上走的时候,她悄悄的跟在了后面,天黑加上夏天树木多她自己个子也小的原因,一路上都没人发现她。
看到镇口时,她停了下来,等牛车上的人陆陆续续进了镇,她才继续往前走,李大牛把车停在了镇门口旁边,看样子是不打算进去,不过镇门口人很多,李大牛也没发现她。
这时候,天才蒙蒙亮。
唐小末再往前走才发现镇门口有士兵收费的,一个人一个铜板,交了才能进去,没办法只好退了回来。
一会儿又往镇门口走去。
“士兵大哥,请我一下现在糙米是怎么卖?”
被她叫的士兵愣了一下,看她穿的破破烂烂的不想搭理,瞥了她一眼,还是告诉了她。
“五文。”
想了想可能看她可怜,又说了一句。
“原先是三文。”
唐小末听懂了,原先三文,最近因为干的原因,涨到了五文。
跟士兵道谢以后,又退了回来。
镇门口有三条路,唐小末找了一个离自己村较远的一条路,蹲在了路边。
她这里糙米估计也就八斤左右,也不怕乱了市场,开始叫卖起来:“糙米糙米。”“四文一斤,四文一斤。”
不一会儿一个过路的妇人走了过来:“小姑娘,你这卖的比粮店还便宜,不会夹杂了其他东西吧!”
唐小末知道,有些商人为了称重量,会在粮食里面夹杂泥沙。
不过她这里面可没有,一方面她昨天才吃过,另一方面那天她搬到茅草屋的时候,村里人都跟着,杨氏不会做打自己脸的事。
“大娘,你可以看看。”说着把口袋打开以便妇人看。
妇人拿手在袋子里扒拉了几下。
“小姑娘,再便宜点。”
“再便宜点,我买了。”
“大娘,不能再便宜了,进镇里都得一文呢!”
见妇人有点犹豫。
唐小末说道:“大娘,我这里八斤,就算你三十文吧!”
妇人提了一下口袋,应该比八斤还多点,便爽快的付了钱,提着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