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网文大神煌汉一帅的新书大明不亡之我是魏忠贤 墙裂推荐给大家阅读,主角是魏忠贤李忠明。书中主要讲述了:这六月底的北京夜晚还是很热的。上了床后,两个侍女拿着蒲扇轻轻的扇着风。心想这待遇,古代有权有势的人可真会玩啊。听说到了冬天,还有专门的丫鬟暖被窝。我想想都激动,激动个毛啊,一个死太监。看着两个年轻漂亮……
《大明不亡之我是魏忠贤》 免费试读
这六月底的北京夜晚还是很热的。上了床后,两个侍女拿着蒲扇轻轻的扇着风。
心想这待遇,古代有权有势的人可真会玩啊。听说到了冬天,还有专门的丫鬟暖被窝。我想想都激动,激动个毛啊,一个死太监。
看着两个年轻漂亮的丫鬟站在床前,又不能干个啥?这样能睡着才怪呢。于是便吩咐他们都下去休息了。
可自己还是睡不着。既然睡不着,那还是想想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吧?毕竟留给自己的时间最多只有四个月了。
随即便在脑海里,回想历史上明朝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
都说明朝就亡在了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手里。这爷孙两人在位时间都很长。如果用点心,好好推行改革的话。是不至于出现明末的那个状态的。
万历皇帝他爹隆庆皇帝,还是可以的。在位期间至少开放了海禁和开通了和蒙古的互市。沿海开放了泉州港和广州港,进行对外贸易。陆上开放了张家口和蒙古的互市,缓和了对蒙古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海上就开放了两个港口能算什么开放。说这种话的人是以现代海上贸易的规模来衡量15世纪的航海力。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方的商船能来到中国的并不多。一个船队一年也就只能跑一回。也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个国家在这边贸易。剩下的就是临近的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商船来交易。所以量并不大,开放两个港口就足够了。
只可惜隆庆皇帝只在位了六年时间。要是再给他长一点时间的话,16世纪的明朝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年少的万历皇帝上台。幸亏这时出了个会捞钱的首辅张居正和一个会带兵的戚继光。不然万历三大征,不用征明朝就得灭亡。
我国的银矿储量不多,而隆庆开关,让南美的白银大量流入。但此时明朝的国库却收不到多少银子。
因为明朝的税制大体是继承宋朝的税制的,只是没有宋朝那么注重商业发展而已。
其税收主要的是收取粮食丝绸等实物为主,白银铜钱为辅。
宋朝因为要向北方的辽国或者金国缴纳税币,辽国和金国索要的大都是粮食或者丝绸。所以宋朝的税制就是直接向老百姓征收粮食和丝绸的较多。然后直接运送到北方去交于辽国或金国。而明朝并没有向谁缴纳税币,用于缴税粮食和丝绸要运送到北京,京城路途遥远。
通过大运河运输,漕运的各级官员通常都会截流,常常上报就说沉船漂没了,后面更是成为了常例。在陆路运输途中人员骡马就得吃掉大半粮食。
上缴的丝绸,普通的丝绸宫中又看不上,多用于赏赐或者直接折成官员的俸禄发放。用不完的到时候还得转卖变现为银子。所以还不如直接收银子呢。
铜钱又存在着很多劣质的假钱,况且我国铜矿还比较贫乏。所以这个时代税收最好的就是收取白银。
明朝的税收中占比最大的是田亩税和人头税。其中田亩税到明朝中后期基本就收不了多少了,因为很多人投献避税。
所谓投献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拥有国家一定额度的免税田亩指标。一些没有功名的人就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在这些有功名的人名下,并且给予一定挂靠费用。反正比朝廷征的田亩税低。久而久之免税的田就越来越多。
所谓人头税;就是只要你在大明官府有登记户籍的,无论年纪大小,不管你有没有产业,有没有收入都需要缴纳人头税。所以古代老百姓才是真正的韭菜。任由官府收割。
张居正当上首辅后,改革税制;将多种繁杂收税形式改为统一用白银收取,朝廷收税,只收取白银。
而这个时代银子最多的不是大明国库,而是那些富商,地主以及官员士绅。而这些人大多数是有功名或者挂靠在有功名的人名下的,是可以免税的。剩下的平民老百姓身上哪有银子。只能用铜钱或者粮食去换成银子用来交税。
那些地主士绅富商趁机压低粮食价格及铜钱兑换银子的比例。等老百姓兑换完之后。这些人转手就将兑换来的粮食高价售出,把兑换的铜钱交由钱庄再以官价换成白银。虽然国库收上来的银子多了,老百姓上交的税赋却比改税制之前更重了。
哪怕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到户时期。70,80后的人可能还有记忆,那个时候是需要上交公粮的。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都不敢说只收现金不收粮食。就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农民的生活方式大多是自给自足。现金对我们而言是很少能见到的。更别说通讯和生活质量落后的明朝了。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虽然短期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鸠止渴。
缴税只收银子,确实简化了政府收税的成本。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反正用粮食又换不了几个银子。干脆放弃种植粮食,选择种其它价值更高的产物,比如种植桑叶养蚕,茶叶或者烟草等。能换取更多的银子来缴税。
而明末是个什么年代,北方年年干旱和蝗灾,粮食颗粒无收。又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到处流窜,破坏生产。
加之朝廷又要增加税赋,当时的北方很多地方,就算有银子也买不到粮食。而江南和湖广,土地都大都种植了经济作物。南方的粮食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哪还有粮食用来赈济北方的灾民啊。所以乱世粮食比黄金更为珍贵。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国家还是要强调粮食安全的必要性。何况在哪天灾战乱不断,生产力又极为低效的明末。
《一条鞭法》用于盛世和平年代还好,能促进了商品交易的流通。甚至会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却不适用于天灾战乱不断的明末。
有人可能不服,试想一下,若张居正改税制能改成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税的话,明朝也就不会亡了。因为张居正也是既得利益者,他虽然贵为首辅他也不敢得罪全天下的士绅群体啊。只能向老百姓开刀了。
所以,万历三大征耗光的不是明朝的国库。而是提前透支了大明底层百姓的家底。
天启皇帝十六岁便开始执掌大明江山。换到现代社会十六岁的年纪,也就刚好初中毕业。谁能指望一个初中生能管理好一个积弊已久的国家呢。
当然,他需要一个帮手,因此九千岁便由此而生。这下文官集团可不干了,好不容易弄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好忽悠。朝廷的事还是我们说的算,大家都可以继续愉快的捞银子。你魏忠贤突然出来摘果子。能不斗个你死我活吗?
文官集团一手把持朝政;从嘉靖朝到万历朝近百年之久。早已经被惯坏了。但魏忠贤可是个硬茬,他出生于市井,居司礼监掌东厂。深知大明朝廷现在最缺的是银子。但大明最有钱的却是官绅富商,所以他才增加收取商税茶税,矿税等。才有钱给辽东发饷。可东林党不干了,这完全就是在割他们背后支持者的肉啊。魏忠贤也纠集了一帮文官对抗东林党,两帮人斗得不可开交。朱由校却置身事外,做他的木工活。管你们怎么斗,只要能给朝廷弄来银子就行。
东林党大败,还被定为逆党。东林党人觉得,我斗不过你魏忠贤,那干脆来个釜底抽薪。换个皇帝不就得了,又不是没这样干过。
在东林党眼里;你魏忠贤只是一个太监,皇帝的家奴而已,离开了皇权背景,连一条狗都不如。结果天启皇帝就莫名其妙的落水,最终染疾而亡。这时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朱由检便上台了。
在东林党的忽悠下,觉得自己只要按照圣贤书上教导的做,自己就能成为尧舜一样的圣君。一定不会像前几位皇帝一样荒废朝政。结果被忽悠着废除了商税,茶税矿税等。东林党人皆大欢喜。阉党倒台了,魏忠贤死了,东厂被裁撤了,锦衣卫的权利也被限制了,没有刑部的驾帖连人都不能随便抓了。最重要的是新皇帝是个尊崇圣贤之道的“圣君”,好忽悠;大家终于可以继续愉快的捞银子了。
等到皇太极破关放马京城下时。陕西流民也开始大规模聚众造反了。突如其来的现实,给一心想做圣君的崇祯皇帝一个狠狠的耳光。回到现实,调兵遣将才发现,国库没有银子。怎么办呢?想学皇兄一样重征商税,茶税,矿税了。
可刚一提出来,群臣一片反对,理由是你是圣君怎么能与民争利呢。这才发现,这取消容易啊,要想重征可就难了。没了阉党的制约,文官集团暴起可是会弄死人的。以前有个锦衣卫指挥使,就是被文官们在朝堂上活活打死的。崇祯皇帝才发现,还是自己太年轻了,最后不得不同意东林党人提出的方案。
在原本辽饷的基础上加倍征收。西北年年大旱,老百姓连吃的都没有。哪有银子缴纳增加的税赋,反正没有生路,于是纷纷加入流贼大军,随后便烽烟四起。朝廷又得派兵围剿,可还是没有军饷,东林党人便提出征收“剿饷”。
因此流贼越剿越多,兵力不够又得重新练兵,又得增加军饷。军饷从哪里来,于是老百姓交税又多了一个“练饷”。
从而形成了一个死循环。税越来越重,造反的流贼也越剿越多。眼看快要剿灭流贼了,建奴又出来破关劫掠,大军又得回援京城。如此反反复复。正常人都看得出的死循环。却被朝廷重臣无视,在他们看来,只要他们有吃有喝有银子捞,何必去管那些贱民的死活。
只要他们不交税怎么样都行。就算是大明亡国了,对他们而言,不过只是换了个人当皇帝而已。他们依然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反正史书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写的。到时候写成皇帝昏庸无能,任用佞臣以致江山覆灭。而他们一直都是维护圣人之学的清流名臣。
小说《大明不亡之我是魏忠贤》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