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书评分享

小说《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由名剑山庄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历史古代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朱祁镇朱见濬所吸引,目前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这本书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五章 高宗皇帝(大结局),写了3424597字,已完结。

一、作品简介

《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这本小说可以说是历史古代文里剧情最好的了!朱祁镇朱见濬是该书的主角。主要讲述了:这个时期,太宗皇帝留下的锦衣卫,实力还在,最少没有到后世,根本不能用了。权力倾轧中是一把好手,真让他们办一点事情,却是不能了。于谦在河南的所有消息,几乎是一天一报的形式发到北京城中。让朱祁镇每天晚上都……

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小说免费阅读

二、书友评论

这本书评分不高的原因,我估计有几个点,剧情看着好看,但是又觉得很乏味,属于泡面式小说;再者说,当下大环境是要么是千篇一律的爽文,要么是披着爽文的外衣,写一些偏正式的历史穿越剧,但是这种文章一般写不好的原因就是要么:太无脑,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尾了;要么是想写好,但是文笔不够,想象力欠缺,世界观看似铺的很大,结果虎头蛇尾,很难把握其中的平衡点,又一个也要考虑作品的篇幅,总不能开头大气,结果500章结束,叙述的剧情还没交代完,就没文思了,所以只能注水,注着注着就成烂文了,然后人都是从众的,一个人写烂就变成一堆人写烂,作品就质量下滑,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些作品很火,马上吹捧的就多了,各种资源堆砌起来,拍电视剧,电影,动漫等衍生品就来了,别人一看,这个题材这么火,这么赚钱,呦呵,我也要写,结果一个两个全都写这些,估计这就是这么多爽文的由来

这本书描写的主角很真实,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一开始的政治小白到后来的政治生物,从年轻的意气风发到年老的贪恋权柄,他有着超越明朝所有人的眼光,所以他一直在努力把中华带向工业化,在这中间他犯了很多错,有很多人很多事情在阻碍着他,但是他从不放弃,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前进。书中的主角是一个人,一个优秀的人。

熬夜看完,一章不落,这是真正的历史文,一部历史,我陪着朱祁镇长大,陪着他老去,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看过很多穿越历史书了,这本绝对是上品,写的很现实,特别是各种政治利益。

这本书值得慢慢品鉴,好多小说穿越后什么都会,这不是扯淡吗?小说适当yy就行,爽得飞起就太捞了。
后面太子造反有点生硬,如果在内阁中加入俩奸臣就好了。没有奸臣攻击太子,太子怎么能造反,就因为自己揣测加身体不好就造反有点尬。

三、最新章节

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小说最新章节 第一百二十五章 高宗皇帝(大结局) 免费试读

“在正统三十年,到正统五十年间,高宗皇帝,做了很多改革,官吏合流,一条鞭法,银币改革,银行体系建立,公司法的提出,五世说的提出。特别是五世说,高宗皇帝在退位之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对五世说进行诠释,让五世说体系,成为社会科学的先声。很多后世大家,无不受五世说的影响。”“在五世说之后,历史进步,今胜于古,才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高宗皇帝以复古为名推进改革,却亲手将复古这面招牌给砸碎了。……

四、作品赏析

这个时期,太宗皇帝留下的锦衣卫,实力还在,最少没有到后世,根本不能用了。权力倾轧中是一把好手,真让他们办一点事情,却是不能了。

于谦在河南的所有消息,几乎是一天一报的形式发到北京城中。

让朱祁镇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四五天前的于谦的一举一动,已经河南旱情的情况。

只要翻开史书,旱灾大概是最为频繁的灾难了。

很多时候,人对旱灾的印象,大概是赤地千里,大地开出数迟的口子,无数人争夺水洼中一些浑水。

河流枯竭,水井干涸。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自然是大旱。

但是很多时候的旱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从正月以后到五月之前,老天爷没有下雨,这就是旱灾,如果说到七月下旬,还没有下雨,就是大旱。

青黄不接,就是指开春之后。

经过一个冬天之后,百姓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小麦还没有成熟,很多百姓在这个时候就会断炊。

但是如果之前一直没有下雨的话,就说明五月这一季粮食,大抵要减产,或者说是绝收。

如果到了七月多还没有下雨的话。秋季的粮食收成,很可能也要绝收。

很多时候,一季粮食绝收,就足以让百姓不堪承受,更不要说一年粮食绝收了,自然是大旱。

很多时候,这样的旱情,也做不到赤地千里,河流断流,水井干涸。

但是即便是这样,人都承受不住了。

河南的旱情,就是这样,开春以来,河南就没有下过一滴雨水。大部分农田都没有收成了。

于谦到了河南之后,第一件事情,并非赈济灾民,而是想办法将靠水的农田维持下去,而今能多收一斗麦。就是多活一个人。随即于谦跑遍了,几乎所有的受灾的县,一个一个的视察,回到开封之中,分派粮食。视旱情多寡而定。

好几次百姓闹事,都是于谦一个不带任何护卫,去说服饥饿的百姓。

朱祁镇看了心中感叹。历史上于谦能脱颖而出,绝非侥幸。

这个时候三十多岁的于谦,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才华。

朱祁镇自忖易地为之,决计不能比于谦做得更好了。

甚至从他手中的情报上就能看出来了。安插在于谦身边的暗桩,对于谦的称呼也慢慢变化,之前还是巡抚于谦,后来是于大人,再后来是于公,也多有为于谦说好话的地方。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锦衣卫之中,虽然有不少人汲汲于名利,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自然也有普通人的爱憎。

到了五月之后,朱祁镇从书信之中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带过去的赈灾粮已经派完了。

但是绝收已经成为事实了。

区区十万石,根本不够用。

朱祁镇也让马顺派人打听了,却是京城用粮紧张。一时间户部也挤不出粮食来,朱祁镇心中着急,向李时勉请了一天假,就去见太皇太后了。

也将这十几日,所有从河南发过来的密报,全部带上了。

太皇太后对着阳光,眯着眼睛,细细的看着这些密报上的文字。读了近半个时辰,才算是读完了。

太皇太后轻轻的将这些密报放下说道:“身为人君,当光明正大,这些手段,却是有失体统,倒不是说下面的人上奏的文书都能信,但是你用这种手段,难免先入为主,觉得锦衣卫才是对的,外面的臣子都是错的。”

“但是锦衣卫就不会撒谎吗?”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一看就知道朱祁镇其实并不明白,说道:“你要知道,凡是能站在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点。你让我看这个,就是因为河南赈灾粮款不够吧。”

朱祁镇说道:“孙儿打听了,京师的粮食紧张。拨不出粮食来。”

太皇太后说道:“那是自然了,北地之中,也就河南河北一带,算是粮仓,朝廷早就定了,河南河北的粮食,大多是调往九边的。”

“如今这边大灾,定然要从京师的仓库之中,先行补上,总不能让将士们不吃饭吧。”

“如此一来,京师,通州的粮仓之中,虽然还有粮食,但却不能轻易调用了。”

朱祁镇明白,这些粮食就是北京城的底气,如果让北京城的粮仓见底了,比河南旱灾影响还要大。

朱祁镇说道:“难道北京城粮食就如此短缺,少有差错,就粮食不继吗?”

太皇太后说道:“这就是仁宗皇帝为什么将都城迁回到南京的原因。”

“建都北京,粮草都从东南而来。平江伯总督漕运,最多的时候,一年能运过来五百万石粮食,而今每年能运来四百万石粮食。”

“这四百万石粮食,就是京师的生命线。”

“且不说,百姓开河转运之苦,单单说,将一国兴衰寄予一河之上,就有一点太儿戏了。”

太皇太后微微一叹,不过她也知道,而今她再有怨言,也没有办法了。木以成舟,大明朝将太多太多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在北京之中,乃至于政治格局之上,在北京也稳定下来了。

迁都是一个大动静。

皇帝尚小,她没有精力也不可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再说了,她的丈夫,她的儿子都葬在北京城外,她还能去什么地方?将来也是要入天寿山的。

不过,北京依旧是行在,而不是北京,大抵是她最后的倔强吧。

“那为什么不能海运,前朝不就是海运,而且郑和船队能远到西洋,不可能不能从松江到天津吧。”朱祁镇忍不住问道。

太皇太后说道:“两个原因,一个是倭寇。”

“海上倭乱也是有些年头了,这些倭乱就好像是苍蝇一般,大队船只就避开了,但如果小队船只,就会劫掠。”

“太祖的时候,从江南运往辽东的粮船都被劫掠过。”

“如果派人护送,清剿,所花费要比漕运要高上不少。”

“其次,海上风浪太大,很容易伤及人员,也太容易漂没了。”

朱祁镇心中一转,说道:“奶奶,你觉得这些漂没,真的是损失在海上了。”

“自然不是。”太皇太后说道:“我虽然老了,但是眼睛不瞎。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猫腻,但是看出来容易,但是怎么处置啊?”

“风浪不时,真有损失,难道往死里追究?百姓本来就视大海为畏途,如果再以苛政,谁来承运?而且在海上一船人,太容易串供了,再加上海上小岛众多,上岸之后,说是有风浪,漂没了。”

“谁能查明?”

“朝廷处罚官员,总要是有证据吧。”

朱祁镇说道:“莫不,多加一些额度,让利承运之人。如果有了损失,就让他们获利里面补充便是了。”

太皇太后说道:“如此一来,你何以面对文武百官。国朝的俸禄本就不厚,但是这小吏以承运之机暴富。”

“这本就不好平衡,再者,人心总是贪得无厌的,今日给他一寸,明日给他一尺,他就未必满足。”

“而漕运一路上都在朝廷掌握之中,哪里有这么多的麻烦事。”

朱祁镇也慢慢明白一点,虽然不知道其中道理对不对,只能在以后去验证了,官僚先天讨厌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

而海运就是他们掌控不了的。

至于漕运,运河虽然说是一条河,但是并不宽,在运河上出些什么事情,朝廷很好处置,是跑不了的。

而在海运上出些什么事情,逃之海外,该怎么办?

小说《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试读结束!

继续阅读